新闻资讯

成功列入联合国非遗后的第一个新茶季碧螺春的价格会“狂飙”吗?IM体育

  IM体育“春风又绿江南,碧螺翠翠弯弯”。每年,当第一缕春风吹拂江南大地之时,毛茸茸的、卷曲如螺的苏州洞庭碧螺春新茶就上市了,一时间苏州太湖东山、西山(金庭)两地便“入山无处不飞翠,碧螺茶香百里醉”。

  2022年11月29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中国茶叶制作技艺及相关文化所获得的世界级认可和保护,也是对中国千千万万采茶人、制茶人、茶艺师的最高褒奖。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涉及15个省(区、市)的44个项目,其中就包括含苏州洞庭碧螺春在内的江苏3个项目,这些项目此前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那么,在成功斩获世界级荣誉之后的第一个新茶季,苏州碧螺春的价格会因此“狂飙”,还是与往年大体持平?

  3月11日苏州洞庭山碧螺春主产地吴中区召开了洞庭山碧螺春新闻通气会,吴中区农业农村局、吴中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吴中区气象局联合发布了相关消息。

  新茶价格:特一级新茶(最高级别新品,大约是头采、独芽外加名师炒制)价格预计8000元左右,并没有“狂飙”,大体与去年持平或略高一点。

  天气影响:据气象部门预测,预计未来10天,除17日前后还有一次弱冷空气过程外,其余时间以云系变化为主,整体天气条件有利于茶叶的生产。

  事实上,今年春节以来的天气就十分有利于茶叶的生长,比较平稳爬升的气温、不多但适时的降雨,对茶树新芽的孕育都是很友好的。因此目前,无论是茶厂茶农,还是茶叶销售者和爱好者,都对今年的新茶产量和品质表示乐观,对新茶的上市有着满满的期待。

  洞庭山碧螺春茶是吴中也是苏州市最具影响力的地理标志产品,去年成功入选“苏地优品—2022我最喜爱的江苏地理标志产品”30强,而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名录,更是它获得的世界级名片。

  为持续打响洞庭山碧螺春茶“生态绿茶”品牌,近年来,吴中区深入践行“三茶”统筹理念,提升茶品质,壮大茶产业,传承茶文化,出台了《吴中区洞庭山碧螺春茶产业振兴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推动《苏州市洞庭山碧螺春茶保护条例》立法调研起草。生态岛茶园实施有机肥全域覆盖,东山镇、金庭镇成功创建省级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27个茶园通过绿色食品认证,“三品一标”案例被评为全国农业农村情况典型。严格落实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相关要求,坚持茶果间作传统生态特色。

  此次发布会上还披露,今年,吴中区创新推出全省首个茶叶类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保险,实现全区洞庭山碧螺春地理标志使用企业投保全覆盖。同时,严格控制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的发放,已按照《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管理办法(试行)》相关要求,对拟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的单位进行资质审核。

  目前全区共有45家企业符合相关要求,预计将发放专用标志40万枚地理标志专用标志,标志主要由“洞庭山碧螺春”地理标志商标、GI标志、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以及溯源二维码四部分组成。消费者扫描二维码后可以获知验证结果、相关茶叶生产企业情况,以及核准使用洞庭山碧螺春茶专用标志的所有茶企名单等信息。

  在古代,中国以茶闻名世界,西方许多语言中的“中国”一词,都与“茶”的发音相近,比如英语之中,“中国”的单词“China”即发音近似“茶”,溯源的话也正是由“茶叶”演化而来。茶及茶之文化,是中国对世界最伟大的贡献之一,且这一伟大贡献,一直被世界所看见。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树和制作茶叶的国家。茶兴于唐,而盛于宋,茶文化深深融入中国人生活,“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宋代苏轼把茶写进人生,“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元代张可久把茶写进生活,“松花酿酒,春水煎茶”。饮茶和品茶贯穿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人们采取泡、煮等方式,在家庭、工作场所、茶馆、餐厅、寺院等场所饮用茶与分享茶。在交友、婚礼、拜师、祭祀等活动中,饮茶都是重要的沟通媒介。在日常生活、仪式和节庆活动中饮茶、敬茶等习俗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品茶、斗茶、评茶等活动在许多地区成为当地特色风俗。

  而苏州种茶据考始于两晋,出名于宋代,兴盛于明清。明代有“苏州茶饮遍天下”之说,清初洞庭山茶俗称“吓煞人香”。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清圣祖康熙皇帝“南巡”太湖时,以该茶色碧形曲似螺,采于早春为由,钦定茶名“碧螺春”。历代文人墨客赞赏碧螺春的题咏不胜枚举,清著名文人龚自珍更是盛赞“茶以洞庭山之碧螺春为天下第一”,足见其钟爱之情。

  碧螺春原产于苏州太湖洞庭东山、西山,与果树交错种植。洞庭东山是犹如巨舟伸入太湖的半岛,洞庭西山是屹立太湖中最大的岛屿,受浩渺无垠太湖水的调节,两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照柔和,雨量充沛,长年云雾缭绕,四季花果飘香,山水资源独一无二,且无法再生和复制。洞庭东西山不但拥有这种独特的太湖小气候,其红土壤呈微酸性,是孕育碧螺春天然之鲜的绝佳环境。

  碧螺春茶园是我国著名的茶果间作立体栽培典范。洞庭山植物种类丰富,生长繁密,有松树、杉木、枇杷、杨梅、板栗、柑橘、桃、梅、石榴等十多种果树。茶树与枇杷、柑橘相映成趣,果树根茎相连、叶脉相交,芳香物质在空气中弥漫,茶叶吸取果香,花窖茶味使得碧螺春与生俱来散发着花果香味,孕育了碧螺春超凡脱俗的高雅品质。2020年碧螺春茶果复合栽培系统已被农业农村部列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碧螺春茶树品种为洞庭山地方群体种,其中以“酱板头”“柳叶条”等为代表的东、西山群体原种茶树是苏州的特产,是经过千年种植优胜劣汰而保留下来的原始“土”种,对当地的气候、水土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是非常宝贵的种质资源,具有优异的植物学性状和生化内质,决定了其制作的碧螺春茶具有优异的品质。

  碧螺春外形条索纤细,卷曲呈螺,茸毛密布,色泽银绿隐翠;内质汤色碧玉鲜艳,香气鲜嫩似兰,滋味鲜爽甜醇,叶底芽大叶小,幼嫩匀亮。也称为“一嫩三鲜”,“一嫩”即芽叶特别细嫩,每500克特级碧螺春茶含嫩芽6万-8万个。“三鲜”是汤色鲜艳,香气鲜浓,滋味鲜醇。

  碧螺春一如江南女子,是性格细软的江南闺秀,温文尔雅,气质馥华。煮一壶清泉,往杯中投入一小撮茶叶,碧螺春纤细卷曲的遍身绒毛瞬间打开,看叶片快速地沉入杯底,而绒毛则在杯中飞舞,汤水有些“浑浊”,不似别茶那般清亮,然后凑近杯口,只觉得幽香扑鼻,百般滋味,妙不可言。轻呷一口,舌尖的味蕾瞬间被细嫩香甜的味道征服,清爽怡然的气韵让人感动,却又全然没有别种绿茶的涩味。细细品之,有一种很熟悉的感觉,那是来自于碧螺春叶子的花果香。这又是另一种享受。

  从新闻通气会的现场走出,我们意犹未尽,仿佛闻了刚投入水的碧螺春的香气,却没能够轻咂一口绒毛飞舞的头泡茶汤。便索性驱车往东山寻茶去。

  从吴中太湖岸边绝美的沿湖公路穿行,这本身就是一种惬意的享受,两旁的红花绿柳春意盎然,一侧的远山镜水相映成趣,宛若丹青水墨,随手一拍就是。东山,距苏州古城区 37 公里,是一座 96.6 平方公里的半岛,物产丰饶,三面湖光,与洞庭西山、香山、光福组成绝代风华的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充足的雨水与温和的气候,滋养了这一方土地上的茶果植蔬。

  穿过临湖,进入东山镇莫厘村,在莫厘峰山脚下一处静谧村落停下,下车步行入村,IM体育曲曲折折之间,便来到一处朴素院子。这是东山茶农汤飞鹤的家,也是他们捡茶、炒茶的地方。一进院,碧螺春的气息便扑面而来,七八人围着一张不锈钢的桌子,桌上堆着上午从山上采回来的碧螺春青叶,“茶娘”们围坐着手工分拣青叶,她们是要把芽尖挑拣出来,最的碧螺春便是由这些长仅 1 厘米多的极嫩芽头炒制而成。

  “其实,今年的气温比往年更平稳,比去年同期高一点点,所以今年采摘时间是早于去年的,我们好几天前就开始小批量采摘了。”汤飞鹤说。

  碧螺春茶采摘特点是采得早,摘得嫩,拣得净。“早采三天是个宝,晚采三天便成草”,每一个芽尖,每一片芽叶,都要在它们刚刚冒头的时候就立刻采下,这是与时间赛跑,一但长得稍大一点点,便不再符合要求。IM体育为了制成这鲜爽的滋味,汤飞鹤请来帮忙的采茶工往往在凌晨4点多,便要上山采摘。鲜叶送下山,不能超过一小时,挑拣成“净胚”,全凭匠人火眼金睛,方能捡出符合标准的芽叶,鲜叶不隔夜,需当天炒制完成。

  加工工艺为高温杀青、热揉成形、搓团成毫、文火干燥,由茶农全程手工炒制而成。杀青时要“捞净、抖散、杀透、杀匀”,炒制中“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带揉、连续操作,起锅即成”,全过程持续35—40分钟。炒出的茶叶“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IM体育细而不断”。

  汤飞鹤家有 80 多亩茶园,是祖上传下来的,全在莫厘峰的一面山坡上,享受着莫厘峰最好的阳光。汤飞鹤家的茶园,生长的都是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老树。这些茶树与茶树之间,间植着许多枇杷树,茶树娇小,枇杷高大,遮蔽着茶树,并且,所有枇杷树都被一根根钢管搭成的脚手架围住,漫山遍野的枇杷树都被闪闪发光的镀锌钢管围住,成为东山茶园特有的景观。

  汤飞鹤告诉我们:茶园种植枇杷树,还有一些其他果树,茶树与果木交错种植,根茎相连,叶脉相交,芳香物质在空气中弥漫,在土中根须间交换,茶吸果香,花窖茶味,从而形成了洞庭山碧螺春特有的花果香,孕育出超凡脱俗的高雅品质——一句话,没有枇杷树还真不行。而用脚手架围住枇杷树,这是为了在枇杷成熟的季节,方便从树上采枇杷——最高处的枇杷也不会漏掉。

  碧螺春的品质,除了被茶树的品种、生长环境和采摘时间决定,还被炒制者的双手决定。这是一门技术活,更是一门经验活。汤飞鹤和他的父亲,就是远近闻名的炒茶高手。汤飞鹤的父亲汤龙兴,炒茶高手,曾获炒茶大赛十强,人送外号“龙头山”,鼎鼎大名。如今,岁月的年轮已爬满他的额头,老茧丛生的双手是经年累月艰辛劳作的烙印,每一条掌纹里都是生活与光阴的沉淀。但这种排比句式的简单描述其实没有温度,我们代入不进去茶人的辛苦,无法感知他们粗粝的双手在滚烫的热锅中无限次进出与搓揉的枯燥,与疼痛。

  汤飞鹤继承了他父亲的手艺,又有所精进。他从不戴手套炒茶,因为要用手去感受茶的火候,炒茶之时,他以自己双手做锅铲,放进一口烧得滚烫的铁锅里翻炒,锅温低时 50 度,高时可达 180 度,一炒便是 40 多分钟。对于炒茶几十年的老茶农来说,双手开裂、愈合,往复不断已是常事。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青芽中含有茶碱,采多了手指易开裂,茶汁浸入伤口则会阵阵刺痛。

  如汤龙兴父子一般,东山的许多碧螺春世家,祖孙数代都会制茶。从前,老一辈制茶小辈就跟着打打下手跟着学。“后来父亲召唤我成为徒弟,我追随父亲成为师父。”前人脚步中,是前人的梦想,后人足迹里,有后人的希望。从父辈接过这一门手艺,日复一日地学习,再年复一年地精进。传承,让变化,成为永远不变的准则。手艺就是这样在时代变迁中不断地汲取优质的时代元素,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Copyright © 2012-2022 西安嘉腾不锈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陕ICP备20210104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