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IM体育安徽茶学教授“智”筑“强茶梦”

  IM体育中新网合肥6月28日电 (记者 吴兰)梅雨季的安徽南部山区,时晴时雨,水汽云雾缭绕的山间,不少茶园已进入休整期,等待来年春季萌嫩芽,IM体育制名优茶。

  安徽农业大学茶学教授、专家们却没有休息,奔波于茶园、茶企、茶农家,推广茶树良种、机采技术、病虫害管理等知识,主动深化同地方政府、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IM体育为皖茶强贡献技术、人才与智慧。

  张正竹,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教授。这位和茶叶打了近30年交道的茶学博士,曾被选派到老区金寨县挂职任副县长,主抓茶产业发展。

  安徽是全国重点产茶省,全省105个县(区)中有58个县(区)产茶,涉及茶农300多万人,从事茶叶加工经营人员超过100万人。

  张正竹介绍,近年来安徽茶叶种植规模稳步提升,茶园生态环境日益改善,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推进,产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产品结构更加丰富,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但茶产业大而不强。

  公开数据显示,我国是世界茶业第一大国,形成了长江中下游名优红绿茶、东南沿海名优乌龙茶、长江中上游特色绿茶和西南红茶及特色茶等四个特色优势产业带,但茶产业分布在1200余个产茶县,11000多个乡镇,11万多家生产企业,这组数据充分说明了我国茶叶产业大而不强。

  夏涛说,怎么把科技创新转化为技术创新,再到产品创新走向市场,实现产学研用相结合,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经济优势,带动茶农、茶企、茶产业的提质增效是关键。

  他说,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这个行业里面(茶学方面)是全国唯一的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目标就是“顶天立地”。不仅茶的基础研究领域要“顶天”,走在全国乃至国际市场的前沿,还要在应用方面“立地”,为安徽省的茶产业和全国的茶产业提供机制基础和支撑力量。

  据了解,该实验室宛晓春教授研究团队,联合相关研究团队历经十年破解了中国种茶树的全基因组信息,相关成果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上,标志着我国茶树生物学基础研究取得原创性重大突破。

  此外,还系统构建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茶树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平台,成功实现了茶树组学大数据的整合与共享。

  2012年,宛晓春、夏涛向安徽省政府提出“关于加快推进安徽省茶产业发展的建议”。从茶树品种选繁和茶园管理、夏秋茶资源综合利用、名优茶加工技术和装备推广、茶叶健康功能发掘、茶产业经济与茶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振兴安徽茶产业的技术路线。

  近年来,科研团队综合使用机械化、自动化、数字化等技术,实现了茶叶加工全过程自动化控制,茶叶从鲜叶到成品“不落地,不沾手”,开发集成了茶叶连续化、清洁化加工技术研建了国内外首条炒青绿茶清洁化生产线,由此开启了我国茶叶大规模连续化、清洁化加工的先河。

  在祁门县一茶企车间,制茶师朱华炳正将约60斤的红茶制品倒入风选机的漏斗里。他说,大概十分钟左右就风选完毕,但以前手工的话要三四十分钟,而且现在“人要轻巧些,倒上去就不用管了。”

  此外,集成推广机采、IM体育机剪和机耕技术,示范推广茶园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建立机采示范茶园;开发了桂花红茶、桂花瓜片、金寨红茶、安徽特色乌龙茶、黄大茶等系列夏秋茶产品,“智”解茶叶发展难题。

  宁井铭教授则先后几十次深入陕西省地处秦巴山区大山深处,帮助一茶企设计生产车间、设计茶叶生产加工线、培训茶叶加工和质量检验等技术人员。在做好技术服务的同时,教授们手把手地教当地的农民做茶。目前已经建成了陕西首条颗粒型绿茶连续化、自动化茶叶加工生产线,培养了一批熟练的茶叶加工技术工人,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生产加工能力,也带动当地农户年户均收入27300元,人均增收6825元。

Copyright © 2012-2022 西安嘉腾不锈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陕ICP备2021010423号-1